什么是小行星掩星

【什么是小行星掩星】

掩星是一种天文现象,指一个天体在另一个天体与观测者之间通过而产生的遮蔽现象。通常来说掩星指的是近一些的天体完全遮挡了遥远的天体,反过来,如果不能完全遮挡就叫“凌”,比如金星凌日。

那么小行星掩星是什么样的呢?我们可以把它假象成一次日食,很遥远很遥远的日食——一颗自身不会发光的小行星,遮挡了一个很遥远的恒星,在短暂的瞬间,恒星的光芒会消失不见,就像日全食一样。

【掩星观测有什么价值?】

掩星观测是一件非常有科学价值的事情。因为小行星体积很小,所以在地球上能看到掩星的区域并不多,我们把能看到掩星的区域叫做掩食带。和日食一样,日食发生的时候,有的地方能看到日全食,有的地方是日偏食,这是因为所在的观测地点不同,太阳-月亮-地球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。同样的原理,小行星掩星也是这样的。

所以,一方面,观测者所在的位置不同,掩星发生的先后时间就有了区别;另一方面,小行星的形状会决定不同地点的观测者观测到的掩星时长——这是掩星的最大的科学价值;除此之外通过小行星掩星还可以修正小行星轨道参数等科研价值。

为了测出小行星的形状, 这就需要我们在地面上通过不同地区的联合观测,记录精准的GPS坐标、发生掩星的开始及结束时间等信息,再通过后期数据比对来推测出小行星的形状,甚至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遥远行星的卫星或者光环。

然而,因为小行星掩星发生的地点不一定经过专业天文台,而且天文学家的数量也不能支持他们能够到各个地点去部署观测,所以这时候天文爱好者的力量就浮现出来了!在民间,散落着许多天文望远镜,我们发动群众的力量,就可以为科学做出一点贡献。

【掩星很难观测吗?】

答案是肯定的,不要说对于业余爱好者了,对于专业天文观测站,这样的观测都是很有难度的。原因在于:

其一,小行星的轨道难以预测,加上体积很小,这样一来,地面掩食带的计算就很容易不精准,往往相差20公里,就完全看不到掩星了。同时,掩星发生通常在几秒到几十秒之内,确切时间也比较难以确定,这也给观测带来了不小的难题。

其二,多地联合观测,这就需要跨越几个省、市共同观测。仅仅是一个观测点,就有可能遇到天气、设备等不确定因素;多个观测点,人力、通信上就有了巨大的障碍,不确定性因素成倍增加。这比如说GPS定位、卫星授时等等,这直接决定采集的数据是否可用。


其三,掩星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得的天文现象,虽然说每年小行星掩星可能发生十几次甚至更多,但是被掩星往往是9等甚至更暗弱的恒星,掩星发生的时间由可能在刚刚入夜或者后半夜,观测地点有可能在别的国家和地区,观测者不论设备、体力和观测水平要求都很高。

所以呀,这次的怒神星掩毕宿四,穿越爱好者云集的福建、广东沿海地区,毕宿四又是一个3等星,掩星发生在晚上10点,加上晴好天气,不得不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啊!



上一篇:九仙山上的星空
下一篇:今年最后的日落极夜开始了